上一主题下一主题
级别: 总版主
UID: 2
精华: 1
发帖: 14752
威望: 14763 点
铜币: 1305317 枚
贡献值: 0 点
注册时间: 2022-03-21
最后登录: 2024-05-30
0楼  发表于: 2024-05-30 22:06
 | 编辑

《我不是药神》中牧师形象引徒两极评论 如何看待大众影视剧里的教元素?

  最近一部由徐峥主演的电影《我不是药神》炸了,不仅引爆了票房,更成为网络上热议的话题。毕竟这部国产片取材于现实中真实发生过的事件,为广大白血病患者群体发声,并拷问中国的医疗体制,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,因此引起如此强烈共鸣。
  而引起很多徒尤其关注的是,这部国产里竟然还设定了一个“刘牧师”的角色,虽然只是配角,但是戏份也不少。因此,这部电影也在徒中间炸开了锅,议论纷纷:
  有人认为,刘牧师的责任应该是传道,不是参与社会活动,说耶稣来到人世间是为了拯救人的灵魂,不是拯救人的肉体,因此反对他的举动;
  也有姐妹评论说:“《我不是药神》直戳中国徒不安的良心”,我要再一次为刘牧师点赞,因为面对社会上的,他没有退缩到一隅只传讲福音,面对教会被骗的病人,他没有只祷告求主帮助。当然,我也要再一次点赞导演,因为他知道上帝是公义的,最终有审判。
  不管如何,在这里有一个现象值得留意,那就是教元素出现在大众影视剧里,并且具有一定的色彩。《我不是药神》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教元素,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次。
  不过,在以往的国产影视剧里,虽然有时候也会出现某些教元素,一般来说都是比较单调而且千篇一律,在教堂里举办婚礼的场景出现最多。这种场景为剧情增添了某些庄重而浪漫化的色彩,但基本上不涉及徒信仰层面的具体表达和展现。因此,这给大众造成的印象似乎是,教不过是一个来自西方的仪式化宗教,那样的婚礼一般又被称为西式婚礼。
  几年前冯小刚导演的《一九四二》也给徒留下深刻印象,因为这部片子里出现了神父角色,甚至在片尾还选用了赞美诗《生命的河》;
  此外,还有以为背景的国产《南京!南京!》和《金陵十三钗》都有提及较为浓厚的教元素。
  不过,这几部电影所演绎的时代故事毕竟距离今天的普通人很遥远了。而令人眼前一亮的是,在电影《我不是药神》里,却出现了一个和普通人生活在一起的教人物,这个人物就是“刘牧师”。“刘牧师”作为一个同样身患白血病的患者,有血有肉地进入剧情,并和众多人物交织在一起。
  虽然这部电影的导演被有些徒批评不懂教,但影片塑造这样一个有着和常人一样性情的牧师,并呈现在大众眼前,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,也没有虚伪的故作姿态,而是很接地气,因此在大众眼里反而显得非常真实,而不会让观众感到太礼仪化(以至于徒有其表)或太神圣化(以至于高不可攀)。
  在我身边的一些同学朋友,一说起牧师,就往往和神父、法师之类联系在一起,后者在他们心目里简直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象征,而牧师的形象也差不多。因此,要我说,《我不是药神》这部电影不仅让这个“刘牧师”形象走进了大众的视野,同时也撕去牧师神秘的面纱,让大众看到一个生活化的教牧师。原来牧师不仅仅局限于在教堂里讲经,还能在病房里布道、关心人、服侍人。
  我们得承认,中国教会很大程度上还处于社会边缘位置,教的社会影响力还是很微弱的。不过,近些年来,有些教会和徒也开始意识到公益事业的重要性,并且主动参与,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。所以,我认为电影《我不是药神》的导演和编剧设定“刘牧师”的角色,绝非突发奇想或为娱乐一下,而是也有现实背景的,莫非他们也接触过服侍白血病群体的徒公益者?
  可以想象得到,随着中国教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,大众影视剧拍摄有些现实性的题材,势必要触及到这个徒群体。而主流大众影视剧能够把教人物设定入剧情里,显然也说明了公众对教的认可,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堂里的浪漫婚礼,而是看到徒群体对社会的付出和对弱势群体爱心的表达。
  所以,大众影视剧里出现教元素,某种意义上是给教做了宣传,有助于消除某些偏见,这是一件好事。
  同时,这也对徒提出了更高的挑战。因为社会公众虽然不懂神学也不读圣经,但他们都在“读”徒。
  唯有透过这样一个践行耶稣教导的徒群体,社会公众才能看到一个真正健康的有活力的教走向他们。
  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☛ 1024社區区
上一主题下一主题
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 电影2090 » 互动杂谈